【南方都市报】是医生也是老师!门诊、病房、手术室是他们生动的课堂

2022-09-13

       他们除了是医生,还是老师。在更多强调医、教、学、研一体化的当下,这群年轻医生们将“医”“师”完美组合、无缝衔接在了一起,既当医生又当老师,既治病救人,也教人怎么治病救人。于是,病房、门诊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而复杂、疑难病例则成了医学生成长道路上最好的课本。

 

       年轻医师已经是老师

      “放手不放眼”是培养关键

   

       从8年前博士毕业,师从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彭宝岗教授的谢文轩已经快速成长为肝胆外科手术中的骨干力量。作为医生,谢文轩的工作量无疑是非常饱和的,一周有四天在手术台上度过,每天的手术量都在1-2台之间,以每台手术耗时4-6小时计,谢文轩的工作时间基本都在手术室度过。此外,他每周有一个专科门诊占去了半天时间,在管的病患数达到12人。更多的时候,他只能将自己的教学任务安排在门诊、病房、手术室内,目前带教的本科和规培医生的数量为10人。

 

谢文轩医生(左一)正在进行医学带教

 

        “对于外科学的见习、实习生而言,我们会将一些外科的基本操作放手让其去实践,但前提是不能让病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比如手术中的开关腹、缝合打结、手术后病患的管理等。不接触病人,医学生不会得到进步,但如果损害了病患的利益,则是带教老师的失职。”谢文轩表示,外科领域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积极实践、操作、思考的领域,从诊断到治疗有着其严密的逻辑性。从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接着就是治疗、手术和手术后的围手术期管理,它是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

        敢于放手应该也是外科领域的一个老传统了,放手不放眼,当学生出现不规范操作时,带教老师会立即进行制止。一路又当医生、又当老师,谢文轩的学生已经超过了200人,而手把手带教过的有20人。

        在稍早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上,谢文轩脱产4个月担任外科教官,带领中山大学代表队勇夺八年制医学生赛道金奖、五年制赛道银奖。

       “最欣慰的是,在我所带教的孩子中,有的学生将肝胆外科视为自己终生奋斗的方向,当上了我们的同行。”谢文轩表示。

 

       焚膏继晷的儿科病区

       就是医学生们最生动的课堂

 

       与谢文轩一样,年富力强的年轻主治医生张军也是医院内的多面手,她既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也是一名有着八年教学经验、负责儿科医学领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她是中山一院的十佳优秀教师,无论是在中山一院这所临床、教学深度融合的医院,还是在广东省都屡获教学奖项。

 

临床能力培训中心内,儿科医生张军(右一)在为规培生、研究生们讲解儿科医疗操作要点

 

       张军每周两个门诊要面对数十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儿科疑难病症,日常要管理半个病区17个孩子,每个月还要负责7个儿科医学研究生、规培生的带教工作。

       儿科医学是一个压力与工作强度都较大的学科,而且所面对的小病患往往是“沉默”的(不能主诉病症),他们都是家庭、社会所关注的群体。儿科病区总是一家综合医院内最忙碌的科室之一,小患儿们的各种状况层出不穷,这注定了儿科病房成了医学生们最生动也最贴近实战的课堂。

       儿科领域的言传身教是从每一天的早交班、查房开始的,医学生们需要汇报病史、体格检查指标。而在这个宝贵的学习时间里,每一个带教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些问题询问学生们,引导他们思索,教会他们儿科领域中或共性或特性的注意事项。

       从事儿科医学教学多年,张军每次给临床医学本科生上课时,总是希望能够提升这些医学生们对儿科医学的兴趣,让更多的医学学子能投身儿科领域。“能留下来从事儿科的,往往是对孩子特别喜欢的‘用爱在发光’的医生。”她说。

       现代医学的特殊性往往需要同国际接轨,凝聚全球医学专家的智慧来应对疾病,儿科领域也不例外。在张军的日常授课中,实行的就是中英文双语教育,每周的小讲课,课堂就在儿科病区里,每一个案例都是实实在在的病例。从孩子的客观指标到具体症状,再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为什么做这样的治疗。小课堂上的老师、学生们的思维既循规蹈矩又天马行空。“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成了这些未来儿科医生们最需要思忖的问题。

       作为带教老师,张军最喜闻乐见的就是看到医学生们一点点的进步、成长。“眼见着他们从一个儿科领域的小白,成长为能熟练进行新生儿复苏、气管插管,为患儿给出专业诊断意见的医学生,作为带教老师的我们,甚至更高级别的专家、主任,都会特别欣慰。”

 

       体验式教学

       让更多的学生练就“火眼金睛”

 

       得益于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医学影像科正处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当中。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实现毫厘级别的病灶定位和判断,医学影像也正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细致、全面的诊疗建议。从事医学影像工作22年的冯仕庭教授作为中山一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影像科主任及放射诊断科主任,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学人才,让更多学生练就能通过蛛丝马迹识病灶的“火眼金睛”。

 

中山一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影像科主任及放射诊断科主任冯仕庭教授在阅片中进行教学工作。

 

       即便临床工作、管理工作再忙,他每年会为临床医学五年制及八年制专业本科生讲授《影像诊断学》及《放射诊断学》的理论课程,他深入浅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启发式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推崇。在教学期间,他积极协助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建立起各种教学资源资料库,并借助人工智能及影像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将3D模拟教学引入医学影像学教育领域。此外,在“后疫情时代”,他带领科室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实现与学生高度实时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中,冯仕庭教授亦师亦友,他总是亲切谦和、风趣儒雅,积极向上,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与魅力,学生们非常乐于向他请教专业以及学术上的问题。

       “我常常用‘精准医疗、影像先行’这八个字来鼓励学生对疑难病例做出独立诊断,再针对其诊断思维的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帮助他们在影像诊断学上不断改进。”迄今,他已培养了6名博士,近10名硕士成功走上了医学影像工作岗位并开始在工作上独当一面。“90%的硕士、博士最后都留在中山一院医学影像科,成了我的同事。”冯仕庭教授说。

 

       让医学教育更加职业化

       已经有了6名医学教育硕士

 

       现代医学教育中几乎全部的师资力量都像谢文轩、张军、冯仕庭这样来自临床一线,他们也有专业的教师证书,通过言传身教将医学知识传授给后辈。目前,中山一院乃至整个中山大学医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教育工作本身的侧重,培训出职业化的医学教育专家。

       中山一院教育处处长胡文杰表示,传承现代医学不仅需要带教老师是医学大家,懂得最新最前沿的医学理念,也需要有更多的教育大家能够对教育本身的前沿理论、成果有所掌握,能够更为系统、科学、有效地将医学教育成果转化成培养现代医学生的能力。

       他表示,在中山一院,7年前就建成了临床能力培训中心,实现了医学模拟教学。现代医学技术所有的操作包括医疗、护理、产科、重症、外科都有高端模拟病人来为医学生提供VR/AR训练。

       与此同时,医院也特意加强了临床老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建立了医学教师发展中心,并与阿联酋海湾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合作加强了医学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培训。其中医学教育的硕士毕业生已有三届六人毕业,在读的则有18人。“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强调的是所有医疗行为的证据性。而现代医学教育,则是循证教育,探寻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教育出医学专业人才。”

 

文/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20912721750.html?wxuid=ogVRcdCBRE3RMCRmxU1K8g_BYcCo&wxsalt=729e7c

报道时间:2022-09-12